English

《论科技兴邦》序

199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李绪鄂 我有话说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我的几位同事决定编辑出版宋健的又一部论著《论科技兴邦》。

如同他以往的著作一样,这本书浓缩了他人生的又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所体现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和思想,而且是一项许多人为之努力的事业。作为他多年的同事,我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中的许多事情,读来感慨良多,同时对他的见识与思想多有感佩。尊编者之邀,能为其新著作序,深感荣幸。

十年浩劫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对于从动荡中复苏的中国,科技工作应该做些什么?早在1982年,科技与经济“面向”、“依靠”的关系就作为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但由于时代原因,全社会对它的认同及其对科技发展发挥指导作用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1985年,这一方针在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得到丰富和确认。宋健亲自领导了《决定》的起草工作,对这一方针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进一步发展为“面向、依靠”和“攀高峰”。这一方针的落实历经了十余年,每一步发展,宋健都曾殚精竭虑,运筹开拓,进而取得成功。进入90年代,宋健又把改革的基本方针抽象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一概括,生动活泼,一目了然。

十年来,科技工作各领域异彩纷呈。其中最耀眼者当属“两把火”。作为“面向、依靠”的第一个行动,宋健首倡“星火计划”。其宗旨是“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撒向人间”(宋健语)。“星火计划”1985年试点,翌年全面实施。这把“火”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概念、生产方式传遍广大农村,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这把“火”立足中国国情,参照世界潮流,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桩善举。

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是体现“面向、依靠”的另一把火。作为发起者,宋健深知,中国对科技的需求有多个层次、多个阶段,不仅需要“星火”为农村摆脱贫困,还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使中国最终走向现代化。“火炬计划”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铺路搭桥,为“863”、攻关等计划的成果进入市场创造环境、条件,如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已蔚为大观。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网络的建议,表明此务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托。

在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设计中,基础研究始终保持着重要地位。1986年,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支持基础性研究。1989年,宋健提出我国科技发展三个层次的战略部署,基础性研究是其中之一。1992年,实施了支持重点基础研究的攀登计划。目前,国家正在制定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以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作为国家宏观科技管理者,宋健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设计和执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审时度势,随时总结经验,不断对实践进行抽象升华。他还将系统论科学原理广泛应用于科技决策过程,贯穿到部署和运作之中,成功地构造出中国科技工作新的系统运行框架。

读宋健的书,有两点印象很深:一是他的历史责任感,二是他诗人般的激情。

充满悲壮、惨痛的中国近代史,是全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在宋健90年代的著述和讲话中,这段历史是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他不是在一般层面上重述这段史实,而是理性地探求这段历史的真正内涵。为什么中华民族会“百年耻辱,悲啸难收”?他的思考强烈地指向了科技。他尽力阐明了科技落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科技落后不仅直接导致了挨打受辱,还导致了中华文明在近代落后的命运。

科技界所有同侪都会分享宋健对中国近代史的强烈兴趣。他在回首中华民族悠远历史时总是侧重于对科技史的探寻、引证、比较,诸如各国建立科学院之类的史实。每论及此,他总是压抑不住激情,字里行间充满呼号和啸鸣。这是对民族命运发自内心的呼啸。

要想了解中国当代的科技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不能不读这本书。由于作者的特殊经历、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他的广阔视野,本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我相信,作为一个时代、一项伟大事业的反映,宋健的这本书在历史上是会站得住的。

(本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